龎薰琹語錄

論繪畫

畫家自我,我想不該有什麼派別的成見,派別只是一種束縛,一種障礙。著作時應該將一切棄之腦後,誠實地說出當時想說的話,自由地表現出當時想表現的思想與情感。

〈薰琹隨筆(續前)〉,《藝術旬刊》,1932 年

單色(Monochrome)的繪畫好比音樂中的獨奏(solo),複色的繪畫像音樂中的合奏(symphony),誰都不能判定牠們的價值的高低。

〈談文人畫〉,《矛盾月刊》,1933 年

國畫與洋畫,在這二十多年來,好像水火之不能相容,其實雙方也大可放下干戈,而團結在一起,此雙方之所不同者:一個是以固有的文化作出發點,而容納外來文化之優點,來創造一種新的藝術;一個是以外來文化作出發點,而追求固有文化的精神,來創造一種新的藝術。所以無所謂國與洋之分,是異途而同歸的。

〈重論「中國藝術家應有的覺悟」〉,《現代讀物》,1941 年

色彩不只是一種表現形式,更不僅僅是一種表現技術,色彩的主要功能是最能表達個人的感情,也最能傳達人的感情。人去找色彩,畫出來的色彩總不免有生硬之感;人具有豐富而有熱烈的感情,熱烈的色彩也就流露於筆下。

〈色彩〉,《美術》,1984 年

論自己

我的高祖、曾祖、祖父、父親,都是所謂「讀書人」,我雖沒有讀多少書,卻遺傳了他們的氣質,所以我的畫,不免傾向於文學的,似乎是文學的繪畫,而不是繪畫的繪畫。

〈自剖:為自己的展覽會寫自己的介紹〉,《中央日報》,1943 年

我為什麼不常描寫社會的陰面,因為現在我以為寫黑暗不如寫光明,人生需要藝術,藝術給人「生」的鼓勵。

〈自剖:為自己的展覽會寫自己的介紹〉,《中央日報》,1943 年

我的一生,是探索探索再探索的一生。
如果,我的作品能使你感受到一點美感,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。

〈畫展前言〉,1983 年

論圖案

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中,圖案的成就甚大。在這一方面似乎沒有一個民族可與中國相比的。在新石器時代,中國的圖案畫已經成熟。到殷周時,在圖案畫中已能充分地表現出民族的精神。

〈略談圖案〉,《中央日報》,1944 年

假若一個圖案工作者,能隨著社會的變革與發展,預見人們的需要,而能想法滿足人民的需要與喜愛,這就是有思想性。

《圖案問題的研究》,1953 年

裝飾紋樣上之所以要變形,只是為了要變得更美。同時變形是為了裝飾上的需要。當然,一切裝飾手法還必須符合製作的要求。

〈裝飾紋樣篇之二——殷周時代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〉,《龐薰琹工藝美術文集》,1986 年

論工藝美術

我國的民間美術工藝有數千年悠久的歷史,它豐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,它具有文化藝術的價值與經濟價值,同時它有著非常輝煌的成就,今天我們有責任來鞏固它的成就。

〈鞏固民間美術工藝的成就〉,《人民日報》,1953 年

陶瓷工藝是科學同藝術結合起來的產物。陶瓷器是一種食用器,同時也是一種藝術創造。所以要改進和提高陶瓷器的質量,不能單獨強調科學技術,也不能單獨強調藝術創造,必須由工藝美術工作者,科學工作者和藝人經常合作,密切結合生產,有計劃地來進行關於陶瓷科學和陶瓷美術的研究設計等工作。

〈陶瓷生產必須改進〉,《人民日報》,1955 年

實用與美觀之間並無矛盾。一切實用品都需要美化。美觀與經濟之間也並無必然的矛盾。例如彩陶,原來只是一些極普通的陶器,加以裝飾,現在人們把它看作稀世之寶。美觀並不是靠花錢來取得,而是要求實用美術設計工作者,有愛人民的美好心願,到生活中去,到生產第一線去,多動動腦筋,多想想辦法,那麼要求做到經濟、實用、美觀,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呢!

〈經濟、實用、美觀〉,《實用美術》,1982 年

實用美術是工藝美術事業中的核心。它和現代工藝、民間工藝、民族工藝、裝飾美術、商業美術等有連帶關係。實用美術所要解決的,是通過有關人民衣、食、住、行、用各方面所需要的美術設計工作,來提高人民的審美能力,來建設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。

〈談實用美術〉,《實用美術》,1983 年

論藝術教育

提到工藝美術的教育工作方面,有些人把技術教育和藝術教育混為一談了。技術教育的培養目標主要的是培養具有複製能力的技術人才,而藝術教育的培養目標主要的是培養具有創作能力的美術設計人才。兩者之間有關係,但是兩者之間又有區別。

〈談當前工藝美術事業中的幾個問題〉,《美術》,1957 年

我個人認為工藝美術教育中最主要的不是素描、圖案,而是審美能力,要靠藝術修養。這不是上一兩年的課能解決得了的,而是一輩子的事。

〈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圖案進修班講課摘要〉(手稿),1980 年

我們應該汲取各國在工藝美術生產方面的先進經驗,但是決不能僅僅去模仿它,模仿就等於落後。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,有些東西確實已經落後,是需加改進。但是,決不是把別國的經驗照樣搬過來,而把我們自己的經驗都看成是過時了,一陣風就颳倒一切,這種經驗教訓,我們應該是深有體會的。

〈我的建議〉,《工藝美術參考》,1982 年